top of page
作家相片塔哈妮

哈佛最受歡迎的快樂工作學



「什麼是快樂?快樂可以被教嗎?快樂可以學得來嗎?」

這本書的作者描述的快樂,正好和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》明就仁波切一樣:

「快樂是種習慣,需要被鍛鍊,就像練肌肉一樣。」


過去曾經有科學家宣稱,可以依靠刺激腦部的特定部位,讓人產生快樂。這樣的說法其實不夠精準,也代表我們沒有分清楚愉快和幸福感之間的差異。


《科學人雜誌—博學誌》第一單元:心與腦|快樂中樞內文提到:


有研究發現刺激腦中所謂的快樂熱點,愉悅感就會增強。然而實際上,後續的研究證明,這些所謂透過刺激產生的愉快感,比較接近慾望或毒癮。


想要不一定代表喜歡;透過外來的刺激,科學家讓實驗小鼠產生更多的甜食慾望,但是小鼠瘋狂吃了甜食之後,用來判斷小鼠愉悅的舔嘴行為卻減少了,甚至有些小鼠出現了厭惡的反應。快樂,比科學家想得更複雜...。


亞里斯多德曾經說過,快樂是由兩個重要元素所構成:欣喜(或愉悅)與幸福感(讓生命有意義的感覺)。儘管科學家在了解欣喜的生物基礎上有些進展,但對於大腦如何產生美好人生的各種意義,仍知之甚少。


「什麼是快樂?」這個問題隨著每個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會有不一樣的答案,但是快樂是要被提醒的,需要常常練習...

以下所提到的快樂,請解釋為「安然自在的覺醒狀態」。最極致的狀態,大概就是接近佛教金剛經所說的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。快樂並不是短暫稍縱即逝的歡愉,而是永續不斷的自在、坦然狀態,這是有神經科學根據的


根據研究,人在嫉妒、憤怒、自滿、強烈渴望等過度正面或負面的情緒狀態下,腦神經迴路會被困在你的注意力集中的小範圍區域,也就不能激發你的創意、想像力,導致的結果就是你的工作產品不會是太美好的,而每個人類天生都有感受到這種微妙差異的神奇能力。


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,如果要你現在不要想著北極熊,你是不是馬上腦海中就出現了一個北極熊的畫面了?這就是大腦的運作模式。如果你感覺缺乏,你等於是告訴了大腦你是一個貧乏的人;如果你太渴望得到讚賞或是馬上得到回報,你的內心是貧乏的。你的大腦知道,老闆和觀眾也知道。


曾經有一句話說「盡量快樂的過每一天吧,就算真的不快樂,也要強迫自己快樂。」我相信這是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的不同,光是這一點小小的差異,就決定了未來大不同的命運。在資訊隨手可得的時代,取得資訊不難,分辨事實比較難,整合所有不同的知識就更難了。而整合的能力,需仰賴你給你的大腦多少時間讓它自由發揮。


第一部 「愈快樂,愈成功」的快樂工作學

  • 那些只注意到外在與內在壓力的哈佛學生,正在錯失眼前的各種機會,而將進入哈佛念書視為榮幸的學生,似乎表現得愈來愈優秀。

  • 諷刺的是,現代人犧牲快樂、換取成功,結果只是在降低自己的成功率。

第二部 哈佛七大黃金法則

  • 快樂優勢|職場的哥白尼革命:成功繞著快樂運轉

  • 支點與槓桿|改變內在思維,就可以改變外在表現

  • 俄羅斯方塊效應|訓練大腦善用機會

  • 在挫折中成長|利用逆境累積上升的動能

  • 蘇洛圈|從小處做起,逐步擴大你的能力範圍

  • 二十秒定律|減少阻礙,把壞習慣變成好習慣

  • 人際投資|人際支援是最重要的資產

第三部 漣漪效應

  • 快樂是會不斷傳遞的


整體來說,我覺得這本書跟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》講的差不多。不過,《世界上最快樂的人》講得比較完整,不但有告訴讀者快樂才是創意的關鍵,還告訴讀者為什麼是這個樣子,這牽涉到很多腦神經元研究。對於真正要鍛鍊自己變成一個習慣快樂的人,光靠《快樂工作學》這本書是不夠的,我們需要對生命宇宙的真相有真正深入的認識,才能有理論基礎的提升自己,而不是盲目的要求自己快樂。要記得,快樂不是找來的,是培養來的。

28 次查看0 則留言

最新文章

查看全部

Kommentare


bottom of page